English

独树一帜的“第三条道路”

2001-04-18 来源:中华读书报 周政保 我有话说

“国粹系列长篇小说”,罗萌著,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。

所谓“国粹系列长篇小说”,是指罗萌先生的新作《丹青风骨》、《杏林风骚》、《梨园风流》。“丹青”与中国书画相关,“杏林”则与中医中药相关,而“梨园”便牵址到中国戏曲了。中国人终究是中国人,而当下处境中的中国人读这样的“国粹系列”,还可能生长出另一番特别的滋味。

我是在读了《后记》之后再读小说的,因而也就知晓罗萌先生的创作初衷,以及之所以要冠之于“国粹系列”的“原始”:他是想以系列长篇小说的方式弘扬国粹文化。他提出了“民族文化传承”有必要“续断”的概念——何谓“续断”?“续断”是一种中药,“其性微温,味苦,主治伤折”。在我看来,“续断”的借用隐含了作者创作“国粹系列”的全部良苦用心。很多很多年来,不管是批判文化传统,还是口口声声要继承老祖宗的遗产,但“伤折”作为事实,却是明明白白而无须“会诊”的。那么,“伤折”是怎样发生的?或我们的“民族文化传承”究竟被“伤折”到了怎样的程度?而如今的状态又是如何?说实在,此间的复杂坎坷绝非三言两语所能表达的,而最切合实际的途径,也只有是读作品了——

值得欣慰的是,这三部小说确具有各自的可读性,尽管作品不同程度地留下了与小说叙述艺术相悖的缺憾,如传达方式的自我重复,又如因人物过多、素材运用过量而影响了题旨的开掘或更具寓意张力的实现,但作品之于读者期待的满足,却依然显示出独特的魅力,尤其是作品的“现实感”,很能赢得读者的呼应与联想——在我的印象中,这便是长篇小说创作成功的一种标志;或者说,倘若小说失却了相应的阅读征服力,那作者的“续断”之愿也就成了一种幻想。

我之所以很赞赏“国粹系列”的创作,一个重要的原因,便是作者选择了如此艰辛、如此富有启迪意义的题材。应该说,在中国现时的小说界,“国粹系列”的题材选择是罕见的,也是全新的、独一无二的。我们得承认,凡涉及到历史生活或悠久的文化传统的小说创作,其难度无疑要比“现实题材”显得更大一些。如今的“现实题材”小说之所以呈显单薄肤浅的倾向,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了对历史的隔膜或“就现实而现实”的缘故——正因为如此,才可能出现当下的不少“现实题材”小说的“现实感”,还不及某些历史题材小说显得强烈诱人。“国粹系列”的叙述虽则无一例外地向着“现实”延伸,但历史生活却是其故事营构的主体,即便如此,我们在阅读中很容易感觉到作品中的“现实感”:从感情到精神,甚至感悟到作品中的“故事”,直到今天也没有结束。而且可以肯定,随着高科技社会的迅猛发展,人们越来越意识到高科技对人性所可能酿就的冲击及影响,因而也越来越感悟到“高思维”之于人类生活的重大意义。倘若我们理解了“高思维”的范畴或含义,那对“国粹系列”的文学可能性,还会产生一种特别层面上的新鲜感。

罗萌的“国粹系列”绝无一味颂扬“国粹”的意思。小说在如何掌握传统文化流变及被摧残、被“伤折”的分寸上,既有对值得肯定的民族性格及文化品位的讴歌,也有对某些“劣根性”的批判,如在不少人物的个性中所包含的懦弱、忍受,以及对社会生活的幼稚、无知、盲目,直至在人格上被毒害之后的变态或堕落……而事实也一再说明,现代中国人若对“国粹”中的精神沉渣缺乏批判或自觉清理的态度,那传统文化中的精华是难以得到弘扬(或“续断”)的。我想,这也是“国粹系列”赢得读者好感的重要因素。

倘从“好看耐读”的角度审察,当然也不能忽视小说作者在整体叙述上所选择的“第三条道路”。所谓“第三条道路”,也就是一种雅俗方式互动的叙述形态,或一种既重视文学性又绝不轻慢强烈故事性的审美选择。就“国粹系列”而言,小说在叙述上做到了写实性与意象性的融合。凡可能强化吸引力及情节容量的小说方式,作者绝不拒绝与排斥,即便是武侠小说中常见的超现实或超历史的僧道一类的人物(直至仙狐),也作为象喻出现在作品中。而叙述上的层迭感及灵活的时空调动,虽说都是一些传统伎俩,但同样以适应读者的路数提高了小说的可读性。尤其是面对如“国粹系列”这样的题材,面对如此古朴的本身就携有浓厚传统文化气息的人的生存状态或“人的过程”,选择“第三条道路”也就谈不上陈旧或保守了——在这里,“顺应”(顺应传达及传播)是一个很重要的概念。实际上,一般读者的选择,很少会注意到创新(或提供新的艺术因素)与传统方式之间的界限;他们注重的往往是“第三条道路”所造就的“好看耐读”。而这条路如走出了别开生面的姿态,大约也可以被认为是“创新”的。不过,我更看重“国粹系列”的,是题材选择上的独树一帜,以及意蕴开掘方面所呈显的创造性因素。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